古徽州的政治历史文化中心——徽州古城

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,古城始建于秦朝,自唐代以来,一直是徽郡、州、府治所在地,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,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,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。

徽州古城分内城、外廓,有东西南北4个门,此外还保留着瓮城、城门、古街、古巷等。城内景区主要包含徽州府衙、南谯楼、东谯楼、许国石坊、斗山街、陶行知纪念馆、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等。

徽州古城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,特别是其中的“排栅柱”,乃正宗宋代“营造法”,今已很难见到。东谯楼又名阳和门,原名钟楼,始建于宋,重建于明,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。一城之中,两座谯楼咫尺相望,在全国也十分罕见。进入了阳和门,就可以看到形制独特的八脚牌坊——许国牌坊,沿街而行,可参观陶行知纪念馆、斗山街等景点。在南谯楼附近有新建的徽州历史博物馆,是直观快速了解徽州文化的一个好去处。

  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,为歙州(今徽州)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。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,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。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,是1997年,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,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,门阙为宋代风格。

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,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(公元1150年),地处原府衙大门外东侧。谯楼面阔12米,进深10米,高13米,占地面积120平方米。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,歇山顶,高脊翘角。大梁架于高台上,下为门阙,街道从中穿过。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徽州府衙,被誉为“徽州的故宫”。2009年,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,采用“原工艺、原材料、原规制”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。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.4公顷,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。主要包括南谯楼、仪门、公堂、二堂、知府廨组群,整体建筑气势雄伟,规模庞大,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。

许国石坊,又名大学士坊,俗称八脚牌楼,明万历十二年(1584)建,坊石质为砾凝灰岩(茶园青石),八柱,口字形平面,南北长11.56米。南、北二面依二柱三楼式,东、西二面依四柱三楼冲天柱式,结构稳固,造型丰满。石坊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,图案典雅,刀法娴熟。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,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,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,垂明清数百年,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,全国独一无二。

陶行知纪念馆,陶行知(1891—1946),原名文睿,大学时代曾名知行,歙县黄潭源村人、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、民主革命家、大众诗人。他于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,着力推行平民教育,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,推行”生活即教育”、“社会即学校”、“教学做合一”的生活教育理论。九·一八事变后,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。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。纪念馆大门为东向,用青灰色水磨砖砌。门额镌刻“陶行知纪念馆”六个填金大字。门外两旁置兽环石鼓,门厅正中设陶行知胸像。后进为展厅,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、实物。

斗山街,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,建于明清时期,街长300多米,集古民居、古街、古雕、古井、古牌坊于一体,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,以许、汪、杨、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,气势恢宏,造型古朴,雕饰精致,自成一格,是古徽商的群居地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